MT及MPO连接器Core Dip指标详解
1.Core Dip指标概述
1)Core Dip描述:由于光纤的纤芯相对于包层材质较软,因此在研磨过程中更容易被切削,从而形成纤芯(相对于包层)的凹陷,称之为“Core Dip”。如下图所示,即多模MT/MPO产品的光纤纤芯“Core Dip”
2)Core Dip影响:光纤纤芯的内凹陷会造成MT/MPO产品端接时,光纤之间形成“Air Gap空隙间隙”,从而直接(主要)影响到系统“Return Loss回波损耗”指标
3)Core Dip指标的测量:基于IEC 61300-3-30定义如下所示,推荐使用红光,至少绿光干涉仪,更适合测量微观连续曲面,可以提升测量的精度,以及重复性和再现性。
4)Core Dip指标与Return Loss回波损耗的对应关系:
Core Dip | Return Loss |
>150nm | <20dB |
0-150nm | 20-40dB |
<0nm | >40dB |
2.多模高速光模块对端接回波损耗指标的要求
1)40G/100G SR4光模块
信号制式:10G/25GNRZ信号
RL回波损耗要求:20~30dB
Core Dip规格:<150nm
2)400G SR8光模块
信号制式:50GPAM4信号
RL回波损耗要求:>40dB
Core Dip规格:<50nm
3.MT/MPO研磨工艺及Core Dip产能原因
1)常规LC/SC/FC等连接器用的陶瓷插芯,一个插芯里一根光纤,为了保证对接时光纤完全接触,因此陶瓷插芯采用的“球面研磨技术”
2)而MPO/MTP连接器内的MT插芯由于是光纤阵列结构,如果采用球面研磨,那么势必造成中间的光纤能够对接,两侧的光纤就接触不到了。因此MPO/MTP产品只能采用的“平面研磨”
3)MPO采用平面研磨,又会带来一个问题:我们虽然说磨PC面,就是0度,但其实都是有公差的,即+/-0.2度,而且是长轴和短轴两个方向都存在角度公差。那么两个MPO产品(平面)对接的时候,因为存在研磨角度公差,光纤之间就会无法接触,而形成“对接间隙”
4)研磨角度公差是必然存在的,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光纤对接间隙问题。因此就需要让光纤凸出MT插芯端面,如下图所示为IEC 61755-3-3对于光纤高度的定义,以及MT干涉仪测量的光纤高度3D/2D图形:
5)为了在研磨过程中实现光纤凸出MT插芯端面来,一般用绒布进行研磨。因为光纤材质硬,而MT插芯是PPS塑料材质,软一些。因此绒布研磨过程中,绒毛+研磨颗粒,可以实现对塑料MT插芯的切削量比光纤要大,于是就形成了“凸纤”效果
6)但是,鉴于绒毛+研磨颗粒的研磨方式,会对材质“软硬度”区别形成差异,那么光纤纤芯Fiber Core比光纤包层Cladding要软,因此在研磨凸纤的过程中,也就顺带产生了Core Dip的凹陷,是“nm级单位”,这就是Core Dip的产能机理
7)常见修复MT/MPO Core Dip的工艺
Back-cut研磨工艺:即通过增加一道SiO/CeO抛光研磨,将Fiber球面区域尽量磨平,降低Core Dip纤芯凹陷,如下图示意,甚至可以形成纤芯略凸的状态
Flock Film研磨工艺:通过降低MT/MPO凸纤研磨的绒布作用效果,减小Core Dip形成